
微微配音网是国内首家大型平价配音超市,欢迎广大影视广告公司、多媒体动画公司或工作室洽谈合作,享受更低配音价格!
配音大师李易病逝及死因分析
关键字:李易生平贡献 李易朋友圈 央视著名配音演员去世
微微配音特别说明:敬爱的央视配音李易老师因患急性白血病,医治无效,于7月23日凌晨1点51分在北京去世!虽然他已离我们而去了,但他的生平以及他对中国配音事业的贡献需要我们去品味、去歌颂、去追随!李易老师的追悼会将于7月27日在八宝山举行,在北京的朋友们记得去看看他。
生前常没日没夜工作
李易曾为《刺杀肯尼迪》等译制片、《再说长江》等纪录片配音,虽然说起他的名字大家并不熟悉,但“这里是中央电视台XX频道”的声音大家却并不陌生。
纪录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导演陈晓卿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自己和李易是中国传媒大学同年级的同学,他在三天前听说,李易罹患白血病正在抢救,几乎无法相信(这个消息)。据陈晓卿回忆,李易工作特别勤奋,经常没日没夜地干活,“这种活(配音)真是特别辛苦,但是他的气息控制什么的特别好”。
微微了解到,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和李易合作了近十年,对于李易的去世,刘文非常痛心,昨日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他仍然表示,很难接受这一事实。刘文说,纪录频道即将于8月开播的《发现肯尼亚》是李易住院前十几天配音完成的,当时有三四处需要修改的地方,本想等李易出院病好了之后再做修改,没想到这部片子竟成了李易的“绝唱”。
据刘文介绍,纪录频道开播以来,大部分频道的标志性宣传片都是由李易配音完成的,李易算得上纪录频道的“频道之声”。在刘文看来,李易的声音厚重真诚、富有磁性,有穿透力,非常有魅力,听到他的声音很容易让人产生画面联想。李易的声音对电视观众来说具有超乎寻常的魅力,李易的去世,对于整个纪录片行业来说,是失去了一个标志性的“中国好声音”。
刘文还回忆道:几个月前,李易还兴致勃勃地对我说,等到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正式成立后,希望在联盟内专门搭建一个声音合作的平台,以提升国内纪录片的声效品质,在他热烈的言语之中,充满着对未来的激情和想象。10多天前,我们还通过电话,我盼望他身体好转之后,为频道即将推出的《发现肯尼亚》作最后的修改,上周联盟在郑州如期成立,而李易遽然离去,未竟之事业,永难弥补。
前天,在听闻李易去世的消息后,陈晓卿也发微博悼念了李易,“今天凌晨,李易永别,朋友圈里一片哀鸣。李易,最勤奋的解说员,国内广告、纪录片配音业界的泰山北斗。不过,这个岁数,所谓成功、光鲜都是浮云,用老刘的话说,人生短暂,千万千万不要听到‘积劳成疾’这四个字,太不值。痛悼!”
奥运形象片《这就是北京》系列导演刘倩叹息:“这是今天最大的惊雷!心痛难耐!”在刘倩看来:“李老师的声音大概是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,虽然大部分观众不熟知他的名字。这个消息太突然了。”
配音演员苏扬表示:李易先生最突出的特点是气息和声音。尤其是步入中年之后,他的声音好比杨过的玄铁重剑,越发的遒劲沉稳,高雅大气,堪称时代之音。
媒体人“老柴ATV”看到这个消息,脑海里瞬间闪现李大师扔下盒饭擦擦嘴拿起配音稿说“来”的样子。“国字号男声,天妒英才啊”!
李易浑厚而极富磁性的嗓音不加修饰就很动听,这是他的从业天赋,但配音界的同行却认为,多年来保持着刻苦、执着、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他成功的关键。在配音界与李易齐名的另一把好声音齐克建接受采访时如此评价:“李易在广告和专题配音上非常出色,他天生条件不错,声音感觉非常完美,这种厚厚的完美声音很多,但李易是不可替代的。做到今天这个份儿上,没有刻苦努力,没有对事业的追求、执着与兢兢业业是不可能达到的。他能够几十年来如一日的那么认真,做到那么精,每一个片子都努力做好,追求完美,一贯坚持着这样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是很不容易的。”齐克建回忆起与李易自传媒大学毕业起熟识,数十年无数次合作,互相推荐工作,就在上个月,两个人还同在一个录音棚录专题片,“当时我看他脸色不太好,还劝他要好好保重身体……今天竟接到噩耗……太可惜了,关键是他太年轻了,还有很多事可以做。”
观众永远怀念章鱼哥
“是真的。”直至李易的同学赵树清再次确认该消息属实后。网友们的怀念也开始排山倒海袭来。
不少网友表示,李易的声音是纪录片中最耐听的,“在央视纪录片频道,这是我最痴迷的声音,以后再也没有了。”“真的不敢相信,去年11月16日,他还和李立宏、任志宏、徐涛在电视节目《天天向上》上有说有笑,仿佛还是昨天的事,今天就离去了。”“章鱼哥,晨起听到清脆的鸟鸣,犹如你的竖笛声回响在比基尼海滩。记得你难忘的声音,谢谢你。
行内某配音演员回忆:“一个月前,李易老师在录音棚录纪录片一直录到夜里。录音师发现音频波形越来越小,然后就没声儿了,结果发现李老师拿着稿子睡着了,直到睡着都没录错一个字,这个段子一直当个笑话。其实李老师真的太累了,累倒下了。”
追忆 他一直在扶持年轻配音演员
刘文向记者介绍,李易本人工作认真、敬业,为人也很随和,在配音工作中经常还会帮助修改文稿,让人敬重。而李易除了自己的配音工作以外,对于培养推广年轻的配音人才也非常热心,一直在做扶持优秀配音员的工作,希望能改变他们的境遇,“其实李易自己并不缺钱,他真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。在这个浮躁的时代,像李易这样一个有才华,又随和善良的好人,太稀缺了。李易盛年离开,也是中国纪录片声音形象的巨大损失”。
李易生前接受采访时说:“内地刚有电视广告时,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。那时,我给电视广告配音就模仿香港的冯雪瑞的声音,他曾给许多世界著名品牌的广告做声音代言,他的标志性声音是‘P&G,世界一流产品,美化您的生活’。他的那种感觉我形容不出,只是觉得听上去舒服、很有质感。”在摸索与实践中,李易感觉到声音工作不仅仅是苦练基本功,他曾说:“我一般把精力放在‘听’和‘看’上,使劲琢磨。播音需要多动脑子,而不是一味地‘吊嗓子’。我觉得播音更多是靠感觉,因为现在的辅助手段完全可以帮你美化声音,但感觉是美化不出来的。”说到“风格”,李易曾谦虚地表示:“我可没什么风格,不是谦虚,只是不想把自己的路子局限得太窄,只要是成熟的中年男声我都可以表现。所以,我是‘万金油’型的,配抒情的也行,配气宇轩昂的也没问题,配神经兮兮的也不差。圈里人都说‘李易好使,什么都能来’。”
李易自述
有时真想一个人静下来看会儿书
不过这多半是奢望
我性格外向,B型血,比较感性,而且朋友特多,杂事也特多,整天瞎忙,有时真想一个人静下来看会儿书,不过这多半是奢望。
我的朋友很多,挑俩大家熟的,一位是崔永元,另一位是赵赫。崔永元上“广院”时比我高一级,他是那种对事业很有追求的人。当时大家都觉得,小崔要是不干点儿什么大事,就可惜了。赵赫是我“广院”时的同班同学,跟我住一个宿舍。他很朴实,声音条件也很出色。对了,最近我和几个朋友在北京开了一家录音棚,叫“名作制作”。我们的设备是内地顶尖的,投入很大,为的就是给自己的声音一个满意的交待。现在靠“声音”吃饭的人越来越多,而且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,我觉得在这门艺术上有追求、有自己特点的人,才有资格谈“声音”,只想以此当赚钱手段的人,只配谈“活儿”。
我不反对练功,但我一般把精力放在“听”和“看”上,使琢磨劲儿。播音需要多动脑子,而不是一味地“吊嗓子”。有些人练功存在误区,他们操着浓重的播音腔,对着墙“慷慨激昂”。其实,声音只是表达语言的一种载体,只要自然就好。音色好固然在表达上占优势,但表达的内容才是关键的。我觉得播音更多是靠感觉,因为现在的辅助手段完全可以帮你美化声音,但感觉是美化不出来的。
死因分析
发现他生病到去世,前后也就一个多月,他自己和家人、朋友都没有心理准备,来得太突然了。6月17号发现病症,马上入院治疗,一个月身体就支撑不住了,我们找了相关领域最好的专家,但是很遗憾,没能控制住病情,去得很突然,甚至没来得及交代身后事。因为急性白血病的治疗需要非常干净的无菌环境,病人本身丧失了免疫力,非常容易感染,医生希望不要有过多人探视,所以他几乎没有通知朋友,只交代了一些未完的工作安排。很多朋友昨天得到噩耗都很震惊。即便在临终前,医院做了一些特殊安排,但家属也都没有完全都进去见他最后一面,加上朋友总共只有六个人见到他。
这个病让家人猝不及防,我们和医生分析病因,真的很难解释,因为在家族遗传史里并没有人得过这种病。发现病症前,他的身体一直很好,仅仅有些高血压,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,他的工作强度的确很大,十八大前后,有大量的纪录片和大型文献片要他配音,他几乎是每天都在录片子、改片子,事事亲力亲为,压力很大。我推测,他的病或许与他长期的工作环境有关,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内录音,比常人的用气量和呼吸量大,而且有些录音棚还是刚装修好就使用的,很难做到通风。
李易简介
李易1986年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本科毕业,毕业后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。20年来参加过大量电视剧、译制片、专题片、广告片的配音工作。1987年至1997年主要为影视剧配音,包括译制片《环游地球八十天》《克莱默夫妇》《刺杀肯尼迪》《约翰·克利斯朵夫》等,电视剧《张学良》等,以及专题片《改革开放二十年》《圆明园》《再说长江》等。1997年以后主要从事广告及专题片配音,为中央电视台五套、三套等节目片头包装配音。2002年自创公司,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。